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回归

点击数:458 | 发布时间:2025-03-05 | 来源:www.jamiot.com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悼念活
    动和新国际》一书中写道,一个幽灵“注视着大家,大家感觉自已正被它注视着,
    并且是在任何共时性以外,甚至在大家的任何目光之前和以外,根据一种绝对的
    前后关联和不对称性,根据一种绝对不可控制的不对称性注视着大家。”[1] 这
    个隐喻式的幽灵正是马克思。在德里达看来,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到鲍德
    里亚的消费社会剖析,从賽义德的东方学到詹姆逊的文化政治诗学,从中大家可
    以确切地感觉到各种被改装的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幽灵般的徘徊。对这个幽灵,
    无论是无情驱赶还是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爸爸”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
    [2].德里达继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历程,马克思在大家心目中的几乎慈父般的
    形象,与大家用来和其他的理论分支、其它的阅读文本和阐释世界方法做斗争
    的办法,这一办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遗产过去是——而且仍然是并因此永远是—
    —绝对地和整个地确定的。”[3] 源于一个视文本活动为自由嬉戏、以无情拆解
    和颠覆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已任的解构哲学家之口,这段话意味深长,它至少
    提醒那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应当去修正一下自己主观而武断的结论,看看
    现有情况下仍然活跃的、充满生机的、随机应变的马克思主义原因怎么样发挥它们
    的现实用途。在笔者看来,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
    这个能指的频频闪现,恰好印证了德里达的这一说法。

    1、生产视角

    文化研究是现在北美和欧洲人文常识分子最为活跃的常识地区之一。它对阶
    级、性别、身份、传媒、殖民、大众文化等泛社会文本迫切而带有政治性和焦虑
    性的关注使其“现已成为一场运动或互联网。”[4] 然而正如理查德。约翰生所说
    “条条大路回归马克思,只是对马克思的种种占有需要更宽阔的路面而已,”
    [5] 文化研究的这场运动在一些至关要紧的理论框架、阐释模式乃至定义、范畴
    上仍然是以不一样的形式回归马克思。比如就阐释模式而言,詹姆逊就觉得“马克
    思主义阐释学比今天其他理论阐释模式要更有语义的优先权。”[6] 这一阐释模
    式中的主导符码即“生产模式”拟定出一个完整的共时性结构,它使那些“自称
    完整和自给自足的阐释系统的各种框架变得非神秘化。”[7] 就文化研究而言,
    其中文化生产理论的基本构架就是以马克思的这一主导符码为原型的。比如,斯
    图亚特。霍尔在大众传媒研究方面的著名的电视编码解码理论就是以马克思的
    “生产模式”结构来构架的。霍尔觉得,传统电视传媒符号的生产与同意过程即
    由发送者/ 信息/ 同意者的线性特点,虽然因为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注
    意到不同时刻的复杂关系结构而遭到批判,“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很多
    环节—生产、流通、分配/ 消费、再生产——生产并保持这个结构,也大概
    (并且这是有用的)依据这个结构来考虑这一过程”。[8] 依据马克思的生产→
    商品→消费→再生产的模式,霍尔建构了一套编码→成码→解码的电视编码解码
    理论,编码即信息商品的生产,成码即信息商品,解码指电视观众的同意亦即消
    费。霍尔对其理论框架的来源直言不讳地说“借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讲,流通和接
    受在电视传播中事实上就是生产过程的‘环节’,并通过很多歪曲的和结构的‘
    反馈’第三融入生产过程本身”。[9] 詹姆逊则将生产方法剖析引入到对后现代
    文化剖析中。他坚持觉得,后现代“只有作为大家社会及其整个文化或者说生产
    方法的更深层的结构改变的表征才能得到更好的认知”。他觉得在文化范围中后
    现代的典型特点就是随着着形象生产,“在今天,形象就是产品,这就是为何
    期待从形象中找到否定产品生产逻辑是徒劳是什么原因,最后,这也就是为何今天
    所有些美都虚有其表,而当代伪极致美感主义对它的喜爱是一种意识形态方案而不是
    一个具备创造性源泉是什么原因。” [10]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剖析中,马克思“生产模式”中的要紧定义“产品交
    换”被置换成“符号交换”,在马克思所区别的产品的用法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
    鲍德里亚还增加了对符号价值的剖析。在鲍氏看来“马克思主义没能彻底同资本
    主义的生产主义决裂,它所期望的只是一种更为有效且公正的生产组织,而不
    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种类,具备不一样的逻辑、不一样的价值与不一样的生活方法,
    [11]因此,他试图用他的符号交换理想反对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统一逻
    辑与工具理性逻辑。借用这种符号交换理论,鲍德里亚剖析了当代消费社会中
    大众文化的一些有趣的表现形式,诸如:无线电传声游戏、周刊性百科全书、各
    种袖珍手册或杂志、电视新闻及广告、作为性解放符号的时装模特躯体、群体健
    身运动、身体线条崇拜与功能化的色情系统等等。不过正如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在《后现代科学》中指出的那样,鲍德里亚仍然不能不承认”政
    治经济(学)系统使客体和需要变得理性化,从而产生了一个客体系统和一个被
    理性化的主体,而这种主体在满足其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又再生了劳动和消费管理软件。
    因此,政治经济学不止是任何社会的经济组织系统,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一种围绕生产而组织起来的经济体系——的独特秩序的表现。“[12]从这个
    意义上讲,”符号交换“仍然根植于”生产交换“和”产品交换“定义之中并且
    为之所制约,鲍德里亚那种高度抽象化的脱离了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符号拜物
    教表面上是与马克思的”生产模式“决裂,事实上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对文
    化研究的这一生产视角,理查德。约翰生坦承道:”把这类相互迥异的著作( [13])
    连接在一块的,在于它们都采纳了关于生产的理论看法,即使不是文化生产者的
    看法的话。它们最有兴趣的是文化形式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当然,正是在这方面,
    马克思主义范式占据了很核心的地方,即使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地方。“[14]
    理查德。约翰生还补充说:”大家需要从生产视点看待文化形式。这需要包含生
    产条件和生产方法,特别是在文化和主体方面。“[15]

    2、阶级剖析和意识形态批判

    假如说马克思的“生产模式”构成文化研究者理论讲解的潜在结构的话,那
    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剖析和意识形态批判则成为文化研究的要紧方法之一。在这
    一方面,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研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
    如在英国文化研究中,E.P.汤普逊就觉得文化并不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法,而是不
    同利益集团或社会力量之间相互冲突的结果。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序言
    中说“我确信,除非把阶级看做是一种社会和文化构形,大家才能理解阶级”,
    “阶级经验大部分取决于大家诞生于其中——或不自愿进入的——生产关系。阶
    级意识就是从文化角度处置这类经验的方法。”当代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特里。
    伊格尔顿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用阶级剖析对英国文学作了深入的剖析。在他
    看来,维多得亚年代的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社会批评“是为了把鼠目寸
    光、各自为阵、斤斤计较我们的物质利益的资产阶级转变成一个真的独霸权力的
    阶级。” [16] 因为小资产阶级能比那些稳定在一个阶级里面的作家涵盖更丰富、
    更有意义的经验范围,因此,他觉得,作为小资产阶级的狄更斯,其“《艰难时
    世》的‘圣诞节精神’和庸俗的生命论明显反映出狄更斯的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具备
    自发的和经验的特征”,[17]而《荒凉山庄》中狄更斯对社会规范的批判,因为
    受有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将那些规范设施本身的冲突、分裂和矛盾进行了结
    构混合和象征连贯。因此,狄更斯作品的“审美统一性并非打造在‘有机群体
    ’的神话之上,恰恰相反,打造在资产阶级社会自我分裂的历史基础之上”。[18]

    假如说部分文化研究者由于大概被贴上“阶级”标签而在阶级剖析办法上
    有所犹豫的话,那样意识形态的剖析与批判则是大部分文化研究者想选取的一
    种文化研究视角或办法。正是在这一方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与变异表现
    得最为明显。在这一文化活动域中,关涉着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女人主
    义、后殖民主义等很多思潮或流派。

    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是文化研究很难逾越的
    界限。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第一章开场白中就直接说:“本书将论证对文学
    文本进行政治阐释的优越性。它不把政治视角作为某种增补的办法,不是作为对
    当今时尚的其他阐释办法——精神剖析的、神话批评的、风格的、伦理的、结构
    的办法——的选择性补充,而是作为所有阅读和所有阐释的绝对视界。”[19]在
    詹姆逊看来,任何文化文本都积淀着政治无意识,也就是说文化文本(或文学文
    本)是容纳个人政治欲望、阶级话语、文化革命的一个多元空间,意识形态和文
    本叙述是相互构成的。在那些忽然中断的叙事痕迹中或被压制与埋没的历史现实
    表象之下,通过文本征象的剖析都可以剥离出意识形态的基质。在对巴尔扎克的
    浪漫故事《萨拉辛》的解析中,詹姆逊把萨拉辛对被阉歌手赞比奈拉的迷恋比作
    是巴尔扎克无能想象社会变革与乌托邦将来的一种守旧性,阉割的主题则反映了
    巴尔扎克本人所代表的新守旧阶级的欲望。

    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的后殖民理论,在剖析西方对非宗主国尤其是受殖民主义
    控制的区域进行常识编码和文化侵略时,也在广泛地运用政治剖析和意识形态批
    判的办法。比如,爱德华。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尖锐地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
    在文化上的表现。他指出:“‘东方’和‘西方’如此的地方和地理地区都是人
    为建构起来,”[20]“欧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种使这一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
    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觉得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
    除此之外,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这种观念不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
    比东方先进,这一霸权总是排除去更具独立意识和怀疑精神的思想家对此提出异
    议的可能性。”[21]作为在美国任教的印度学者,斯皮瓦克深刻感受了受制于他
    国国籍特权而遭到的“意识形态的迫害”,因此,在抹去殖民化色彩以恢复本民
    族“历史记忆”的进程中怎么样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问题上,她反对帝国
    主义的种种历史描述和将历史叙事虚构化的“方案”,倡导重建真实的历史叙述,
    并致力于建构第三世界自己历史的新叙述逻辑[22].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借用后
    殖民理论对香港文化作了尖锐的意识形态批判。他说:“因为殖民主义的迫害和
    统治,……香港,在没工业革命物质变化的条件下,成为西方文化工业和延伸。
    香港产品化的生命情境,在殖民文化工业的助长下变本加厉地把香港每人性的真
    质、文化的内涵、民族的意识压制、垄断、以至于落入拜物教情境中,可以说是
    人性双重的歪曲。”[23]美国学者周蕾则对贝尔纳托。贝特鲁奇导演的《末代皇
    帝》进行了后殖民理论和女人主义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剖析和批判,她指出,“国
    际文化银幕把汉学家的‘凝视’和中国的‘形象’缝合在一块,而西方化的中国
    主体/ 读者正沦陷于汉学家的‘凝视’和中国的‘形象’之间。在凝视和形象之
    间,以各种机制来表述‘自己’的历史的中国观众的经验非常随便地被抹煞了。”
    [24]因此,“中国是西方的‘他者’、女人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乌托邦和情
    欲主义出于各种批评目的而进行游戏。”[25]

    女权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在对性政治的清算中打造起来的,因此,其政治原则
    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挪威学者托里。莫依在《性与文本的政
    治》中论述了这一特征,她说:“女权主义批评家同其他激进的批评家相似,均
    可被视为所有主要关照社会和政治变革的斗争的产物;她们在其中的主要用途是
    试图将这样常见的政治行动扩展到文化范围。[26]法国女权主义作家、理论家埃
    莱娜。西苏在《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英国女权主义者米歇尔。巴勒特在
    《当今妇女所受压迫:马克思主义女权剖析的问题》,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
    恩。肖瓦尔特在《大家我们的批评:美国黑人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自治与同化
    》中都对男士文本或话语中潜在的男士霸权意识和性政治秩序进行了意识形态分
    析和批判。在《性政治》一书的”第三部“中,凯特。米利特通过对D.H.劳伦斯、
    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等作家作品的解析,揭示了强权和支配观念
    在当代文学中描写性行为时所发挥的任用,并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暴露了性问
    题的政治内涵。她借热内的口如此说道:”性是大家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核心,除
    非大家消灭了大家压迫规范中这一最卑劣的形式,除非大家深入性政治的核心,
    并弄了解权力和暴力的病态谵妄的根源,不然,大家争取解放的所有努力都只能
    使大家重新陷入原先的焦虑之中。“[27]

    3、历史维度

    历史作为人类本体存在的时间维度是任何哲学考虑和文化研究都很难回避的
    问题。人类一直在考虑自己存活意义的过程中通过一种总体叙事的办法,去营构
    文化的整体意义和历史连续性,文化对历史运转模式的这种总体营构特点使得历
    史意识成为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正是因为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深
    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历史意识才使得它的学说显示出很难抗拒的威力。当代西方
    文化研究渐渐告别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而恢复到对社会历史情境的重新认识,在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意识的回归。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意识的回归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福
    克斯- 杰诺韦塞在《文学批评和新历史主义的政治》一文讲解说,这是因为“近
    年来,形形色色的后结构主义批评愈演愈烈,泛溢成灾的情况日益引起大家的注
    意。文学批评家们在厌倦之余又重新发现了历史。”[28]事实上,从本世纪二十
    年代以来,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化思潮一脉相承,它们重视形式和
    结构而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所形成的偏颇愈加遭到大家的质疑,由于脱离历史维
    度的纯粹共时性研究是缺少生命力的。这一点就连以大谈形式和结构著称的罗兰。
    巴特也来得否认说“历史批评不为形式主义的幽灵所吓倒,因此也大概不那
    么枯燥乏味;应该认识到对形式的特殊研究与必要的总体性和历史原则并不构成
    任何矛盾。相反,一个体系越是明确地限定它的形式,它就越经得起历史批评的
    检验。用一句名言说,一点点形式主义使人离开历史,但很多形式主义又把他带
    回历史中去。”[29]在当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中,重新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
    在历史语境中去探寻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在近年来时尚的新历史主义的“文
    化诗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格林布拉特为首的美国新历史主义强调将历史意识的恢复作为文化研究和
    文学批评的要紧办法论原则,强调在历史意识情境中去解析文化文本或文化语码
    的现实意义,历史视线和文化审视使这一流派成为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诗学。
    格林布拉特在《文静复兴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中通过对莫尔、廷德
    尔、魏阿特、斯宾塞、马洛、莎士比亚等六位文静复兴作家的个人化研究,揭示
    了这类作家在表达观念、感情与自己欲求时所涉及到的社会约束、文化成规、
    自我的塑造过程及其表达方法,并分析了“历史中的文本”和“文本中的历史”
    里权力运作的复杂机制。英国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多利莫尔在《政治的
    莎士比亚》中强调莎士比亚的研究并非纯文学的研究,更不是纯历史的戏剧研
    究,他想通过剧作发现一种深邃的历史视角和理论介入的办法,一种政治话语的
    参与意识,[30]并呼吁学者结合历史背景、作品剖析与政治参与去讲解文化文本
    与社会相互用途的过程。但正如美国新历史主义者海登。怀特指出的那样,“新
    历史主义者之所以转向历史,不是为了探寻他们所研究的那种文学材料,而是为
    了获得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办法所能提供的那种常识。” [31] 对典范的文化(或
    文学)文本得以刚开始形成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重新考虑,对特定历史时空中
    占优势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及其它符码进行破解、修正和削弱,使得新历
    史主义对历史记载中零散插曲、轶闻趣事和偶然事件表现出异乎一般的兴趣,使
    得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案表现出明显的边缘性特点,也使得新历史主义在肯定程
    度上回避了特定历史情境中经济活动对文化表现形式是不是具备支配性这一要紧问
    题,从而部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4、余论

    本文仅就生产视角、阶级剖析与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维度三个方面简单探讨
    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回归和复兴。事实上马克思对
    形式的探讨和对逻辑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论述、列宁对帝国主义经济与文化
    特点的剖析等,都对当代的文化研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正如特里。伊格尔顿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大家的
    历史无意识的一部分而存在下去,一定是不够的,由于资本显然不可以解决自己给
    人类带来的痛苦,而它早期的解放承诺早已耗竭。……马克思主义传统在这一更
    为宏大的工程(指社会主义)中所能起到的具体用途是不可以预设的,……它是不
    仅非常难一笔勾销、而且一定要在将来的任何变革中发挥用途的一种智慧、洞见和
    富有想象力的构想。”[32]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这种回归中,马
    克思主义的智慧和洞见还并未被文化研究者所进一步深刻认识和领悟,回归中也
    随着背离和变异,如鲍德里亚的“符号交换”、新历史主义对经济支配原则的回
    避、女权主义以性革命取代社会变革的偏颇与后现代文化理论重视对话语、新
    技术和新文化形式的剖析而忽略从社会经济系统来理解当代各种文化思潮等等。
    这种背离和变异所产生的现实语境及其缘由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剖析和探讨。

    注解:[1] 、 [2]、[3]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
    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第3 页,
    第22页。

    [4] 、 [5]:参见理查德。约翰生《到底什么是文化研究》一文,引自罗钢、
    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 页,第5
    页。

    [6] [7] :参见弗里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一文,引自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8] 、[9] :参见霍尔《编码,解码》一文,引自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
    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 页,第347 页。

    [10]: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0年版,第131 页。

    [11]、 [12]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科学》,张
    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 页,第148 页。

    [13]:指从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量判,到对新闻或
    特殊系列纪录片或电视肥皂剧制作的细致的经验性审视的一系列著作。参见理查
    德。约翰生《到底什么是文化研究》一文。引自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
    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4]、 [15] :参见理查德。约翰生《到底什么是文化研究》一文,引自罗
    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第28页。

    [16]、[17]、[18]:特里。伊格尔顿著《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
    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 页,第29页,第31页

    [19]: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 页。

    [20] [21] :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
    版,第6 ——7 页,第10页。

    [22]: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54页。

    [23]:参见叶维廉《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一文,引自张京媛主
    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 页。

    [24]、 [25] :参见周蕾《看现代中国:怎么样打造一个种族观众的理论》一
    文,引自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352 —353 页,第356 页。

    [26]:转引自张岩冰著《女权主义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
    页。

    [27]: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29页。

    [28]: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52页。

    [29]:转引自理查德。约翰生《到底什么是文化研究》一文,见罗钢、刘象
    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2页。

    [30]: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192 页。

    [31]:参见海登。怀特《评新历史主义》一文,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
    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 页。

    [32]: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 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